2013年12月1日 星期日

笑栽野人第五次室內課程摘要─永續設計的觀念與工具


作者:何彥廷
「如果你有一塊土地,建議在開始做細節規劃前,要先對環境整體有所掌握……              Peter Morehead
人與土地之間的互動必需有良好的設計,才能讓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與協調的模式。樸門設計可應用於各種尺度,即使小到一個房間數坪大小,也可以好好設計與規劃。然而,大尺度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最完整的設計藍圖。其中,充份利用當地資源、建立多樣性系統、創造最有活力的生命空間則是最核心的觀念。


一塊土地或空間的利用,需要考量人、事、時、地、物的因素,並因應即時性的現況變化,還要整合使用目的、環境資源,以及分析基地的發展潛力與限制等等要項。如果沒能做好,很容易就會在一個地方硬塞進一個不適切的設計,農場可能就會變成不開心的農場。而樸門設計的過程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分析、提出願景、規劃、執行,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滾動式地不斷修正與改善以達最佳狀態。在面對現況的觀察與資源的分析,可分為人的技術與知識(觀察、推論、分析、繪圖、經驗、研讀模式等)與地的生態要素(土壤、水、氣候與微氣候、植物與動物等),在設計階段則要導入模式、分區規劃、向位分析,最後建立空間元素的相關連結。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土地的永續利用、滿足人們及土地的需求,並建立出高產力、低維護、低污染、多樣性的空間特質。設計的內容上,包含非現地的資料,如衛星、圖表資料收集,以及在現場利用自己五官來觀察、紀錄與分析,要把土地上的各種變因及資訊串連起來。而擁有的知識越多越廣,觀察與分析會越有用。在觀察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包含座向、高程、風、水、溫度、濕度、土壤、陽光等。

在整合設計的工具方法上,即為向位圖(扇形分析圖、區位分析)和分區設計(區域劃分)。向位圖是基地中心用來瞭解日照、風、視野及可能潛在災害的來向,將有助於相關設計的配置。分區規劃是依照走訪、照顧頻率,區分為六個區域,第零區為住家,一個健康的居家生活,要避免消耗型(大量消耗有限資源)、病態型(存在許多人工化學氣味、低頻電磁波)、脆弱型(如食物、水、能源等重要資源依賴單一的來源)的住宅特徵。第一區為生活庭院、廚房菜園、棚架花園、小型果園或畜舍、涼亭等等的場域,像厚土種植法、共伴作物以及鎖眼菜園、螺旋香草花園就都是這一區的應用。靈活運用樸門的原則(小而集約、充足而多樣的耕作等)來讓這一區具有便利性、多樣性、持久性等功能。第二區為食物森林,森林是最具生命力與多樣性的場域,食物森林一詞的用意是指模仿森林,來設計出具有高度支持性的生物社群,且具有食物生產力的系統,其中可包含許多物種、食用作物、和非食用植物(種樹造林、綠化空間)。第三區是如果要經營農場的話,作為主要耕作區。這裡可以採用尤曼關鍵線水收集法(Yeoman’s keyline water harvesting),設置保水線及儲水塘保護土地免於乾旱以及提供穩固的水源供應。水資源的設計可以在高低處之間,設計水道相連,讓水由重力作用沿水道自然向下流,使全區得到灌溉,堤壩還能增加動物棲地的多樣化。第四區為林產森林,造林可以取得木材或相關林產,但要維持可持續地利用林產,就必需維持伐木與造林速度的平衡。而考量水土保持及多重效益的功能,要避免土壤侵蝕和劣化,以及儲藏基因的多樣化等。第五區為自然保育林,是長年不受人為不當干擾的土地保護區。森林提供眾多生物的庇護,並維持空氣、土壤和水的良好品質,是土地無價的健康骨幹。我們要努力保存這珍貴自然資源,避免任何環境的破壞或威脅。

樸門的規劃設計順應自然法則,使人們在生活、生產及生態形成共生協調的關係。每個人都能從樸門設計的觀念中,得到許多實際而有用的知識,只要懂得善加利用,就可以為自己及周遭萬物建立可持續性的美好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