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策展概念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民眾參與活動介紹
一、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的基本精神
共同創造新場域PLACE MAKING
社群力量的凝聚
土地倫理的召喚
在地的環境美學
公共藝術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其前者的「公共性」特質,且包含「主題的公共性」、「基地的公共性」、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切片 / 錯視》柯濬彥
概念
跨足於建築空間與藝術設計的新生代藝術家柯濬彥,以其一貫的設計初衷,用「輕」量的概念回應空間環境之周遭景色,從路邊長出了發亮的長草,一直到形成具功能性的街道燈具與座具,以其詩意的手法創造藝術之於「人」與「環境」綠色想像。
藝術家以路邊輕微的景致想像為出發,細緻的長草造型宛若隨風搖曳般緩緩律動,在夜間時,長草的頂端會發出點
藝術家介紹- SANFTE STRUKTUREN
藝術家介紹- 柯濬彥
→綠色藝術工作坊
生命之樹工作坊
過去使用再生材料進行的工作坊,這些化學再生材料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依然是遺棄,並未能達到真正的環保。因此,藝術家水內貴英選擇以天然的材料來進行此次的工作坊,而這些天然的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會自動分解。
首先和參與者們用木頭、竹子、土、沙製作一個大的主體,由日本傳統蓋房子的方式:“土攪拌牆技術”,以類似中東傳統遊牧民族的”生命樹模式”形成主題,「生命樹」在亞洲各地,這種模式意味著有堅強的生活、偉大與相同的的模式,強化本次的活動意涵。
藝術家介紹-水內貴英
→繁殖菜園計畫
前言
近年來,慢活環保,成了大眾所注重和倡導的新生活概念,綠色慢活的精神,展現在所有的時尚設計或活動宣傳裡面。然而就如在台灣開始倡導園藝治療和有機種植的先驅者黃盛璘小姐所說,自然環保不僅只是一種口號,他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從心靈到身體全觀式的實踐。
除了在綠色上採用環保節能的設計以及環保建材、採用替代能源以外,還有多其他個人可以進行環保節能的綠活方
《彩虹》水內貴英
概念
水內貴英過去的作品多以「彩虹」作為創作元素,希望透過這樣的藝術語言,將彩虹具有「幸福」及「祝福」的象徵意味,傳遞其祝福給觀看的民眾。此次,藝術家以一個永久性的藝術裝置作為新的嘗試,將彩虹的自然景象置入暨大校園裡,為周遭景致增添豐富而自然的色彩。
作品「彩虹」設置於暨南大學日池旁,回應基地將自然能源回收再利用之精神,藝術家將水引至如彩虹造型之拱形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藝術家介紹- 瑪拉.阿德米茲.思固普 MARA ADAMITZ SCRUPE
出身於美國農村的 Mara Adamitz Scrupe,平時除創作外與先生均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家中從事農耕,她是位長期關懷農業與環境的藝術家、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均透露著對農業、土地的情感,順著在地地景、環境與綠色植物的不同,而創作出各種有生命力、活力的作品。
此次將透過藝術家延續她對農業和環境長期的關懷進行在地農耕工作坊,進行與綠地、藝術
《活柳亭》SANFTE STRUKTUREN
概念
德國藝術團隊 Sanfte Strukturen,在日池畔創作以柳樹建構而成的活建築,創造暨南大學獨樹一幟的環保生活館,成為讚頌自然永續的精神地標和美麗地景,更是觸發新的藝術文化生活的場域,由師生與自然共創共享。作品《活柳亭》取材台灣群山層巒的秀麗景致,遵循自然幾何和邏輯的結構之美,也將眾人集結在一起,營造眾人共享的永續綠色信念。
→綠色美學影展
前言
預計播映綠色生態與環境的相關紀錄片,台灣各地有群透過影像的紀錄,真實呈現土地現況。氣候的變遷、政治經濟的變動、和土地的利用均影響著土地上的一切。本影展邀約美國與台灣相關議題的紀錄片播放,記錄著兩地於土地上正面臨的問題,有人向祖先學習傳統農業慢活型態、有人在土地上用微小的力量與創意生活著。
希冀民眾透過影像的觀賞,看見綠色生態、環境和人類息息相關之處,進而思考我們可如何因應與行動?本影展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