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參與計畫

2013年12月29日星期日

笑栽野人第六次室內課程摘要─藏種於農/傳統種子文化遺產保存運動

作者:何彥廷
 「有種子,就有希望……              合樸農學市集

藏種於農運動在台灣是由台灣大學種子研究室所推廣,其宗旨在於要喚醒社會大眾對於種子的認知,要還種於農,要讓種子的所有權回歸農民手中,讓作物的多樣與豐富重返大地,這是關乎關乎農業發展、農民與糧食作物的生產方式。

在植物學裡,我們知道種子是許多高等植物繁殖後代的主要方法。種子從育種到留種到播種,一顆小小種子很不簡單。從授粉有性繁殖下一代的基因組合、休眠狀態時生命能量的保存狀態,等到適當的生長條件而開始萌芽,不同植物又具有不同的特性。再來介紹一下種子不同稱謂的名字,包含原生種、外來種;地方品種,商業品種;自交作物,異交作物;固定品種,雜交品種。這裡特別要認識一下重要的地方品種,舉例來說:蕹菜(空心菜的地方品種有:紅骨空心菜、白梗空心菜、竹葉種空心菜;芹菜:青葉白骨;冬瓜:圓籽冬瓜(竹北地方品種)、芋冬瓜(竹北地方品種等。

在樸門學裡也有傳統種子文化遺產保存運動,在現今由於土地集中、農業的商品化、單一作物高度依賴機械與化肥農藥的趨勢,帶來種子面臨不容忽視的危機下,全世界有75%農作物品種絕跡;大約有4,000種家禽家畜中,有1,000種面臨絕種。現在,美國有1/3的田只種一種麥。未來,可預見在全世界3/4的稻田只栽種十種稻穀。國際財團企業為了私人利益,在種子的價格上掀起了種子戰爭,孟山都的基改種子席捲全球。然而大眾知道基因改造了什麼嗎?吃了有什麼風險嗎?我們從一些資料尚可知,基改種子普遍使用農藥、化肥,直接衝擊生態鍊的平衡,且對人體有免疫體弱化的疑慮。在這裡介紹十大基因改造種子:
1.大豆:耐除草劑大豆以及高油酸含量大豆。
2.玉米:有導入蘇力菌毒素基因,具抗蟲特性之玉米;除草劑的玉米。
3.油菜:除抗蟲害與耐除草劑品種外,還有種子中含高量月桂酸的品種。
4.棉花:基因轉殖後的改良棉花,可以達到抗蟲及方便雜草管理的目的。
5.番茄:經轉殖過的番茄不易腐爛耐儲運,同時番茄的果膠含量增加。
6.稻米:目前有低蛋白質、改良水稻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成分。
7.馬鈴薯:具有抗蟲及耐除草劑的特性,爾後則有抗病毒特性之品種上市。
8.木瓜:抗病毒的木瓜。
9.甜菜:除了耐除草劑的甜菜之外。
10.小麥:目前耐除草劑的小麥只在加拿大被核準可做為食品。

基於推廣尊重自然、社區自力更生、合作互信的農業生產方式,我們鼓勵大家參與傳遞種子、種子交換,並以下列七項行動,來建立種子銀行網絡
一、種子地圖:與農業研究人員合作,找出不同種子在不同村落的分布圖。
二、收集種子:由當地農民收集罕見的與多樣的食物種子,存放在種子銀行,為保存、分配與多種用途,防
                   止農企業壟斷。
三、拜訪活動:交換種子、培育永續農業耕種知識,提高農民主體意識。
四、種子市場:提供農民交流的場所。在收成後舉行。
五、宣傳活動:用走街方式,利用街頭劇、木偶戲等方式,到不同村落宣傳,擴大其他農民的參與。
六、訓練與工作坊:有效率的組織農民,關於永續農事的各種訓練課程。
七、建立社區種子銀行:建立農民種子基因庫。

在因應氣候的變遷上,政府農糧單位曾提出,耐溼、耐鹽、耐熱、高營養、耐乾旱、耐陰與耐寒等七項,各選出3種原生蔬菜做對應,共21種,分別是莧菜、葉用黃麻、黃秋葵、角菜、明日葉、茼蒿、蕹菜(空心菜)、茭白筍、落葵、藤三七、葉用甘藷、紫蘇葉、馬齒莧、青葙、非洲芥藍、溝菜蕨、山蘇花、山芹菜、辣木、香椿與赤道櫻草。透過農民的參與,運用在地知識,並且直接在農民的農田進行試驗,選拔適合農田環境的品系,有效產生較多的品種,使農田的生物多樣性增加。故這種農民保種運動,可提升農民種子自主權。

在保種技術上,需要經歷挑選種子、曬乾、檢視它的水分、乾燥低溫保存的過程。氣溫每降11度左右,種子的壽命會增加四倍。 (長期保存需要零下12度C,相對溼度百分之四十。)關於不同種子的採種技術,我們可以參考,鄭先生在台南下營鹿野貢丸班的參訪記錄。

這種分散化的參與式育種,教導農民懂得基因與環境的作用,讓農民直接選種,強調在地知識、生物多樣性,進而全民參與育種。這可以說是與國家作物種原庫的重要性不相上下,可提高在地糧食生產的穩定性。

笑栽野人第七次室內課程摘要─公民農業與社會

作者:何彥廷

只要土地正常使用,沒有受到炒作剝削,它就能承載萬物、孕育生命,這些生命會自然地擴散、繁衍、連結、循環,孕育出更豐富多元的生命景觀,進而創造一個永續的生態體系,一個經濟體系、一個產業鏈、一種社會連帶、乃至一種特殊文化等。這也是土地與農業當成一種資源的特殊屬性。                                                               李丁讚

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是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李丁讚教授在近期所提出的一篇論文。李教授認為農工、城鄉、區域的不均勻發展,一方面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物的關係如上述,另一方面也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造成環境的嚴重破壞。農業的休耕與廢耕,城市的擁擠、污染、犯罪、失業人群、飛漲的房價,各種社會暴力等。而這些社會面向的問題,又與自然面向的問題,如受到污染的河川、中毒的土地,被砍伐的森林、被填平的濕地,被開發的山坡地等,背後所反映的也是同一個問題,都是整個地球不均質發展所造成的。均質化將導致全球性的激烈競爭,進而進入人類當前所面對的「災難社會」。農業及土地作為一種資源,在於農業是所有產業的基石。農業與土地乘載著地方性的生產小單位,當第一級產業崩解將導致有下而上地方內生體系崩解。

在這種環境下要重建基礎產業與地方社會,就是以「民主」的理念組織小農,讓小農變成一個學習型團體,並用此來串連消費者,進行生產與消費之間的連結,建立內部的供應體系,並在供需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穩健的社會關係。一個有產業鏈長度的內需體系,系統內成員的大部分需求都可以由在地獲得供應,也因為供應的創造,讓在地居民可以維持生計,供需相互支持,不必一定要進入更大範圍的競爭, 這是棲地建構的基礎條件。並讓經濟體系建立在生態的永續基礎上,而不是剝削生態、破壞生態。民主,是現代社會的組織原則。透過民主的方式,把個別小農組織起來,發揮集體力量、創造新的社會關係,一種友善的、信任的關係。於台東縣金峰鄉的一個排灣族部落,歷坵的小農復耕就是一個例子。除了一般小農復耕之外,我們還可以把歷坵的「公田」模式推廣開來,讓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社區農園」,每個大學都有自己的「大學農園」,這樣,很多中產階級、科技新貴、年青大學生等,都可以集體學習農耕,慢慢學得農業技術與知識,可以為農產業注入很多新血,增進台灣整體的農業識能。在大學農園的運作過程中,可以安排有經驗的農戶,幫助年青人學習,年青人也可以帶進新的農業、生態知識,與前輩們交流,傳統的智慧,與新式的科技在此交流匯合,共同創造新世紀的農業內涵,也會促進社區整合和人際連帶。

笑栽野人也是基於類似的理念,希望成立一個「共耕團」,十人, 二十人都可以,大家願意建立伙伴關係,一起用對土地友善的自然農法,一起討論、分享經驗、技術、心得,相互支援合作,一起成長。這是一種「民主、平等、分享」的組織型態。樸門設計的根本也是生態學的應用,就如同李教授文中提及面對災難社會的重建,包括農業的再生,都不能以「個人」為運作單位。棲地是一個自主的單位,有屬於自己的運作邏輯和互動形式,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內部的元素存在著相互支援或依存關係,共同構成一個生態上的單元。當然,任何棲地也都鑲崁在更大的系統之中,與外在環境構成共生或依存關係。因此,所謂的自主,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只要棲地完整,裡面的生物就會產生相互依存的關係,創造出棲地內部的「拉力」,構成一個「內需」系統,而不會輕易被外部的系統吸走。這也是樸門設計裡不斷在強調,各地分散式利用永續文化與適當科技的小型自我負責社區,具有能自主為生的能力,能解決許多現今社會的問題。例如:在經濟上,區域性社群可以提供社群貨幣,推動以務易物的互助互惠模式,試著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合作,重建美好的社會模式。

而永續生活文化設計的精神,不只要達到家庭食物的自給自在而已。因為僅是食物上的自足,並不具有完整的意義。除非每個人皆同樣有接近土地、資訊資源的機會。而建立公民農業,強調出地方的重要性。結合社區、大學的人力參與小農復耕、社區安全化、個性商店以及共同廚房,逐步改善地方經濟的體質,並在過程中培養地方認同、特色甚至公民意識。


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笑栽野人第三次室外課程摘要─螺旋香草菜園實作課



 作者:何彥廷
「螺旋菜園特徵,是隨著位置的不同,濕度與日照條件也會跟著改變。
              因此可利用這個特性選擇植栽植物。……           設樂清和

植物有一種神奇的療癒力量,這次在搭建螺旋香草園的過程中,也有一種神奇的氛圍。螺旋菜園的主題是香草種植,香草是特別能吸引人的植物,它具有香氣、可食用,跟蔬菜種在一起還具有驅蟲的效果,甚至還可以作為身心靈的療癒使用。人們很早就會使用香草植物,不論東西方都有使用香草或藥用植物來防腐、治病、美容等。香草
多具有強韌的生命力,可充分讓人們使用眼、鼻、舌、手等多重感官來與之互動,且香氣常讓人獲得美好感覺的體驗。
在戶外實作進行前,我們先簡單整地一番,並在附近搬運大小不一的石頭過來,大石頭有利於排水,小石頭可以建立層次。活動開始後,我們先用石塊由下螺旋而上推砌出一個圓錐狀土丘,有的人幫忙搬石塊、有的人幫忙挖土推運過來,在大夥通力合作下很快就完成一個直徑約兩公尺,高度一公尺的螺旋型園地。
接著依照不同地勢,由上而下種下迷迭香、鼠尾草、百里香、日本芫荽、薰衣草、草莓、天竺葵、芸香、五彩辣椒、金蓮花、薄荷等。當香草差不多都種下後,大家開始在螺旋的末端挖洞設置小水池,建立潮濕邊緣的微氣候,可放入一些水生植物。有學員問說,為什麼要做成這樣具有高度的螺旋狀?!其實螺旋花園是為了可以在同一空間種植需要不同生長環境的植物,較耐旱的種在最上方如迷迭香,耐濕的植物則種在最下方,喜好陽光日照種在南側,耐陰性的植物種在北側。如此,每個空間都有合適的植物,每個位置對這些植物都是最佳的位置,所有的空間可以充分利用而活化。

這一天,我們在暨大完成一個既美觀又符合生物多樣性的小規模集約系統。期望這個芳香繚繞的神聖空間,可以讓人只要走進這個螺旋香草花園裡,與這些療癒系植物接觸時,能獲得身心靈的舒暢與洗滌。

標籤: 



2013年12月1日星期日

笑栽野人第五次室內課程摘要─永續設計的觀念與工具



作者:吳宗澤
「如果你有一塊土地,建議在開始做細節規劃前,要先對環境整體有所掌握……              Peter Morehead
人與土地之間的互動必需有良好的設計,才能讓人與環境、人與人之間形成互利共生的關係與協調的模式。樸門設計可應用於各種尺度,即使小到一個房間數坪大小,也可以好好設計與規劃。然而,大尺度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建立最完整的設計藍圖。其中,充份利用當地資源、建立多樣性系統、創造最有活力的生命空間則是最核心的觀念。


一塊土地或空間的利用,需要考量人、事、時、地、物的因素,並因應即時性的現況變化,還要整合使用目的、環境資源,以及分析基地的發展潛力與限制等等要項。如果沒能做好,很容易就會在一個地方硬塞進一個不適切的設計,農場可能就會變成不開心的農場。而樸門設計的過程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觀察、分析、提出願景、規劃、執行,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滾動式地不斷修正與改善以達最佳狀態。在面對現況的觀察與資源的分析,可分為人的技術與知識(觀察、推論、分析、繪圖、經驗、研讀模式等)與地的生態要素(土壤、水、氣候與微氣候、植物與動物等),在設計階段則要導入模式、分區規劃、向位分析,最後建立空間元素的相關連結。設計的目的是為了土地的永續利用、滿足人們及土地的需求,並建立出高產力、低維護、低污染、多樣性的空間特質。設計的內容上,包含非現地的資料,如衛星、圖表資料收集,以及在現場利用自己五官來觀察、紀錄與分析,要把土地上的各種變因及資訊串連起來。而擁有的知識越多越廣,觀察與分析會越有用。在觀察的部分我們可以看幾個例子,包含座向、高程、風、水、溫度、濕度、土壤、陽光等。

在整合設計的工具方法上,即為向位圖(扇形分析圖、區位分析)和分區設計(區域劃分)。向位圖是基地中心用來瞭解日照、風、視野及可能潛在災害的來向,將有助於相關設計的配置。分區規劃是依照走訪、照顧頻率,區分為六個區域,第零區為住家,一個健康的居家生活,要避免消耗型(大量消耗有限資源)、病態型(存在許多人工化學氣味、低頻電磁波)、脆弱型(如食物、水、能源等重要資源依賴單一的來源)的住宅特徵。第一區為生活庭院、廚房菜園、棚架花園、小型果園或畜舍、涼亭等等的場域,像厚土種植法、共伴作物以及鎖眼菜園、螺旋香草花園就都是這一區的應用。靈活運用樸門的原則(小而集約、充足而多樣的耕作等)來讓這一區具有便利性、多樣性、持久性等功能。第二區為食物森林,森林是最具生命力與多樣性的場域,食物森林一詞的用意是指模仿森林,來設計出具有高度支持性的生物社群,且具有食物生產力的系統,其中可包含許多物種、食用作物、和非食用植物(種樹造林、綠化空間)。第三區是如果要經營農場的話,作為主要耕作區。這裡可以採用尤曼關鍵線水收集法(Yeoman’s keyline water harvesting),設置保水線及儲水塘保護土地免於乾旱以及提供穩固的水源供應。水資源的設計可以在高低處之間,設計水道相連,讓水由重力作用沿水道自然向下流,使全區得到灌溉,堤壩還能增加動物棲地的多樣化。第四區為林產森林,造林可以取得木材或相關林產,但要維持可持續地利用林產,就必需維持伐木與造林速度的平衡。而考量水土保持及多重效益的功能,要避免土壤侵蝕和劣化,以及儲藏基因的多樣化等。第五區為自然保育林,是長年不受人為不當干擾的土地保護區。森林提供眾多生物的庇護,並維持空氣、土壤和水的良好品質,是土地無價的健康骨幹。我們要努力保存這珍貴自然資源,避免任何環境的破壞或威脅。

樸門的規劃設計順應自然法則,使人們在生活、生產及生態形成共生協調的關係。每個人都能從樸門設計的觀念中,得到許多實際而有用的知識,只要懂得善加利用,就可以為自己及周遭萬物建立可持續性的美好生活。






2013年11月18日星期一


笑栽野人第三次室內課程摘要-【農村青年力—走入農村的我們】台灣農青聯合座談(第一部分)

作者:吳宗澤

  本次農青的座談主要有分為四個階段的內容,第一階段的內容主要是探討青年如何串連台灣地區或區域周邊的資訊,這個階段的分享主要是由「請跟著我下鄉」的張書寧分享她在台灣各地花了幾年的時間到各個農村換宿,分享她所看見各個地方有特色的新農村文化,也從她在台灣各地農村整體的角度去針對年輕人如果要進駐農村需要的一些建議,另外就是台大穀雨社的謝傳鎧,分享他們在校園社團內所作的如何去連接地方農村。第二個階段主要探討的是校園內的年輕人能夠如何投身農村社區,以實際耕作的案例作為分享,邀請「宜蘭小田田」吳佳玲和「埔里內埔農業後援會」的張森葳和我們分享實際參與農村的過程和經驗。第三個階段為一個啟發,若是年輕人想要在農村裡扎根養活自己,有哪些方向可以嘗試,邀請「土溝優雅農夫田園野趣」執行長魏婉如和「美濃愛鄉協進會」的成員張卉君分享他們在農村社區裡面所做的事物,以及指出一些年輕人一開始可以嘗試的方向,對於未來想要朝向農村發展的年輕人都是很好的建議。 而第四個階段為綜合座談,讓大家各自提問以及做一個總結。



請跟著我下鄉-書寧

   請跟著我下鄉是書寧部落格的名稱,書寧分享這兩三年在台灣各地農村環島打工換宿所看到的經驗,她也在找尋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想要在農村裡過她理想的生活,雖然她目前沒有答案,但是她看到各地的農村都有長出一些屬於自己特色的地方,有新的農村特色出現。她看過有農人種有機無毒的蔬菜,可以多量又可以穩定的出貨,這農人運用各種新知識,採用各家農法混合出合適自己的栽種方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而在雲林也有一群年輕人雲林三小棟,整理廢棄的閒置空間,幫忙農人賣菜,辦理農民市集,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支持在地的小農;在美濃也有阿南達瑪迦公益基金會,讓人們在農村生活可以朝向心靈層面發展;陽明山的野蔓園、宜蘭小田田、南澳自然田、土溝等,都有她的身影經過,親眼看見了農村有各種可能性,從音樂、寫作、藝術、種菜、市集、消費、社區到靈修,農村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可能。 

        這樣一個不斷遊蕩的年輕人,她可以做什麼?她看見台灣各方農村不斷長出的新芽,當有年輕人說他不知道該如何在農村裡過生活時,她可以舉出各方她所看見、經歷過的實際經驗給年輕人建議,可以鼓勵青年入鄉或指引方向,她同時也代表一個網絡,因為實際到各地所累積的人脈和網絡,不可忽視的是她也可能是去串連台灣各地農村青年的人,另外因為她到了各地,分享她在其它異地所見所聞,提出了建議、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透過她的分享能夠讓更多人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

  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願意對農村付出這樣的厚愛,她是書寧,願意投注兩三年的時間不斷去親近農村,值得我們再去思考,台灣的農村是否有新的希望可以被看見。也期待她之後能夠將她的所見所聞整理成文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期望有更多人在農村裡頭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生活。  

台大穀雨社-傳鎧

  台大穀雨社的傳鎧,分享穀雨社在校內所關注的一些議題。他提到台大的學生多半都來自北部的學生,也就是多半住在都市裡的孩子,從來或甚少接觸過農村,因為在求學的階段多半不是上課、補習、課輔等為了考上好的大學,即便是來自農村裡的孩子,也甚少關心自己的家鄉,關心自己的家鄉從來就不是在學生時期會出現的字眼。

  關於穀雨社,他們這樣稱呼自己「從校園到田野,關心台灣鄉村議題的青年社群」,他們關心台灣的農村議題,除了社會運動的時候要上凱道去抗議,他們真正要做的是做為一個橋梁,是學生與社會的橋梁、是校園內與校園外的橋梁、是都市與農村之間的橋梁。


  透過穀雨社的安排,讓學生們能夠實際進到農村的生活場域裡頭,去體會或瞭解農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下田、農事、勞力、做飯、過夜,體驗在農村裡頭的生活。為何要用體驗這個字?因為這是要讓從未接觸過農村的學生能夠知道,這座島嶼上有人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在過生活,這點很重要,有很多學生過去很少有機會接觸農村,這麼做可以幫助他們未來在發展的時候,不會認為都市是唯一的選擇,也不會只用都市的角度來評斷農村的好壞。有這樣的機會,學生們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要留在都市或留在農村成了一門課題。

  另外,穀雨社還有讀書會,因為還是學生,可以透過讀書的方式分享案例或知識,以及在分享的過程中,因為每個同學過往經驗不同,所產生的辯論是一種對知識驗證的過程,有人反對你的看法,並提出他的看法時,可以修正自己或讓自己再去思考自己所認為的事情是否合理;因為讀書會的關係,有了彼此證辯的過程,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有興趣接觸農村議題的夥伴,可以上台大穀雨社的部落格,裡面有一疊厚厚的書單,從簡單到很深的書目都有,歡迎大家可以多多利用,幫助自己累積對農村的認識,當然更重要的是透過實際的參與,去農村走一遭。

宜蘭小田田-佳玲 



  在2012年的時候,一群熱血又愛吃台灣米的年輕人,因為參與「台灣農村陣線」運動並且關心農村,想向知名返鄉青年賴青松「學種田」,遂在賴青松引介之下,在宜蘭員山租了兩分地,替田地取名「宜蘭小田田」。

  佳玲目前是宜蘭小田田的田間管理員,獨自管理九分多的田地。她的薪水來自跟她下訂單買米的人所支付,這是一種共同承擔風險的穀東制,想要吃好米的人下訂單,農夫再開始耕作,等到收成的時候,再按照穀金的比例分給下訂單的人,剩下的自己吃或販賣。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穀東們與農人是共同承擔天災的風險,若是遇收成不好,可能買到的米會變少,可是這當中有幾個重要的點就是,你是與農人直接購買,你是支持農人友善耕作的理念才購買,你與農人共同承擔了風險減低農人的負擔,所以穀東與小田田,不只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而是休戚與共的好朋友。

  聽佳玲娓娓道來自身的經歷,當初與大家一起在宜蘭小田田務農時,感嘆農村是「最熟悉又陌生」的所在,雖然大家剛開始在做的時候都沒經驗,卻因為自己小時候做過一些農事,所以手腳硬是比別人更快,這時才發現自己,原來自己留有農村的血液。出身自雲林的農村,但是從小父母就會威脅她說「讀冊讀高一點」,不然就要留在家裡種田,可以看出種田對長輩們來說是負面的觀感,甚至可以拿來做為一種威嚇的手段。但是那與大多數的台灣農村一樣,所有的父母都會希望孩子好好讀書,將來在城市能夠有好的工作,永遠不要再回到農村,農村父母們不斷的把孩子送離家鄉,我們不禁好奇,那個年代台灣的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雖然從小在家必須時常幫忙農事,父母卻從來不曾認真「傳承」務農知識給她,直到後來,她在宜蘭耕作小田田的時候,被推舉當田間管理員,長駐宜蘭,那時她碩三,毅然決定休學,退掉台北租屋,來到宜蘭全職顧田,當初瞞了父母很久,後來竟然是在電視上被父母知道,後來意外地父母竟然認真與她談論農相關的經驗和知識,更進一步關心她種米種的如何,米賣得好不好,讓她非常感動,而她也訴說著自己體內流的是農家的血液。

  現在她除了用穀東制的方式種田,同時也幫周邊鄰田的陳阿公賣米,也非常好吃,如果有興趣想要到宜蘭小田田去認識的話,小田田有提供打工換宿,去那邊親自下田幫忙,之後採收時也可以吃到自己耕作的米,用身體去認識什麼是粒粒皆辛苦。

有興趣訂米的或加入穀東都可以打以下電話詢問,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
小田田工作站:03-9220412
田間管理員:吳佳玲 0987762621

請跟著我下鄉部落格:http://daibasong.blogspot.tw台大穀雨社部落格:http://rural-practice.blogspot.tw宜蘭小田田部落格:http://two-little-field.blogspot.tw




2013年11月15日星期五


笑栽野人第四次室內課程摘要─師法自然與綠色健康家居生活


「師法自然是樸門的活水源頭……              Peter Morehead

                                                                                                                                               作者:何彥廷
    學習樸門的設計在根本上都是以大自然為師,如同東方哲學老子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在大自然中學習,最基本的就是觀察,學習觀察大自然的語言。在自然界我們幾乎看不到直線存在,可以看到的是許多具有特殊意義的形狀或結構,例如:共軛雙曲面、拋物面、蜂窩狀、螺旋、波浪等,我們常常可以在生物的基因結構、植物的花朵外型、動物的巢穴、外殼等看到這些自然元素的曲線形狀或結構,有些性喜日照的植物會演化出具有拋物面特性的碟型構造花朵或葉片,能對著太陽有效地收集光能。這些自然元素的幾何構造是具有純粹的美感、高度的能量傳遞效益、高空間效益等特色,所以樸門的學習者可以藉由觀察、理解、模仿與應用來改善我們的設計。

    在氣候與微氣候的認識上,樸門設計的倫理任務是為了緩和極端氣候,以及有能力承受、抵擋或避免災害。我們已知水(大氣中的水)、火(太陽的輻射熱)、風(空氣的流動)是主要影響氣候的因素,大環境的全球氣候如全球氣候變遷、極端氣候、溫室效應等問題,我們並不容易在短時間內以局部地區的設計行動來改善,但我們可以有效藉由微氣候的設計與調節,來達成我們的倫理任務。在微氣候的調和上,我們要掌握地形、土壤、水體、建物、植被的資源和行動條件,藉由設計來修正不利的氣候條件。例如:小池塘、保水線、防風林的做法等。

    在水資源的認知上,我們先一小段《水資源大作戰》的影片,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知道現在所面臨的水源問題主要來自環境污染、超抽地下水、水壩建造和水的商品化問題。工廠排放廢水、農業使用化學藥劑,都導致水源污染,加上各式廢氣也造成雲層污染,使得污染物隨著水循環回到我們生活中、進入我們身體裡。原本能夠淨化與涵養水源的森林綠地,不幸隨著都市開發而快速減少,更使得污染物滯留與累積在我們生活循環裡。流經都市的主要大河徹底被污染後,人們也開始取用地下水,但卻不知節制地超抽導致地層下陷,地下水源的補充不及人們快速、大量使用的速度。樸門生活設計上因應的原則為不超支當地的水預算,且重複使用並回收中水。

    土壤是維持生態系統生產力和健康等方面的重要基礎,土壤內的食物網絡包含真菌、細菌、線蟲、原生動物和捕食性地底昆蟲等,具有相當高的生物多樣性。土壤內有許多細微孔隙,這些孔隙是許多微生物的避難處與居所,這些微生物的代謝狀況很重要,可以利用土壤中各式各樣的物質作為能量的來源。土壤生態樣貌提供許多生物性的服務,這些服務大部份來自於微生物的作用,所以我們開墾菜園採用不翻土的厚土層積堆肥法,可以避免破壞土壤的微結構及微生物。

    再來來認識一下生物群落中,群落中的各種生物之間的關係主要為營養關係和成境關係,營養關係是指當一個種以另一個物種,或它們生命活動的產物為食時,就產生了這種關係。而成境關係,一個物種的生命活動使另一個物種的居住條件發生改變。植物在這方面起的作用特別大,大樹造成的遮陰,草類和地被以及所有動物棲居者都處於較均一的溫度、較高的空氣濕度和較微弱的光照等條件下,或樹木干枝上的附生植物等,即一個物種為另一個物種提供住所。另外還有一種稱為助布關係,指一個種參與另一個種的分布,在這方面動物起主要作用,牠們可以攜帶植物的種子幫助植物散布。

    接著在綠色健康家居生活這個主題上,適當科技這個概念,也有人稱為適切科技。適當科技相較於一般的現代科技,更著重在對於科技長期使用後所衍生的影響,包含對環境造成衝擊的影響,以及對自己可能會養成依賴性習慣的後果。現代科技選用的適當與否,除了考量現實人、事、物的狀況與條件之外,更強調在地性與時間的因素。因在地技術、在地材料的考量,需要因地制宜,且得保有運用的彈性。在時間因素上即完整地考量科技產品是從何生產出來,報廢後將往何去,即整個生命週期的評估列入選用上的評估考量。適當科技要具有簡單、小量、低成本、非暴力的特色,並能在區域內可以永續使用,同時關注自然資源的維護。

      最後,要強調樸門人健康生活的一個重要精神就是,追求較少依賴、較高獨立的自力生活。所以最為一個樸門人除了要學習現在專門化的科技知識外,還不能失去野人般傳統的生存技能,例如:鑽木取火、野生食物辨識、追蹤動物等,都是很有趣且值得學習的。擁有這些知識並尋求一種真實的生活,它可能是簡約的,高度自發性的行動的,且能自我掌握的。這是在個人層面,但放到群體還是同樣的原則,不論是植物、動物或人們,或因該說要整合成一個生物群落,都要尋求在各個層面更高的自給自足。最後,跟大家分享一本書《追蹤師-松林少年的追尋》,裡面的幾段話作為今天的結尾。

大地是道場,自然是導師,追尋天人合一的視野與胸襟!
生命中真正的追尋,是生活在大地的哲學中。
我們擁有荒野自然的殿堂來追尋寧靜。

找到自己,找到你的根。這裡沒有任何神祕學、魔術或宗教存在。只有對單純真相的理解。

標籤: 



2013年11月7日星期四


笑栽野人第二次室外課程摘要─有機資材的運用與簡介

 作者:何彥廷

  

 在農作物有機栽培過程之中,有機資材的使用大致可分為促進土壤肥力的有機堆肥與病蟲害防治資材兩大類。
    對於一塊地力不足的貧瘠土地,我們一開始先採用堆積有機質的厚土堆肥法,後期補充地力的部分則是採用蚯蚓堆肥來收集蚯蚓糞便作為肥料。但若為了提高生產,過度依賴有機資材,在土地上使用了過量的肥料,也會偏離了本來的

照顧好土壤的原則,反而易引起農作物生命的品質下降,導致更多病蟲害的發生
,所以土壤元素的平衡與調和還是養土最基本的觀念。
    在病蟲害防治上,作為一個永續農法的栽培者,將採用環境保護型的農法。在樸門的觀點裡,不會將某一特定昆蟲視為害蟲,只有在生態不平衡時,導致某一種類昆蟲數量過多時,我們才需要特別去進行驅離的蟲害防治,或抑制牠的繁殖數量。病蟲害的發生均有其原因,其解決的方法就在自然之中。我們可以採用天然的植物來做成防治蟲害的資材,常用的可分為生物性、礦物性資材等,生物性資材包括微生物菌(如埔里的綠生有益菌、木黴菌、放射線菌、枯草桿菌等微生物),或天然植物萃取物製成的生物性農藥(如木醋液、糖醋液、蒜頭液、辣椒液、苦楝油等如下列附錄所整理的資料);礦物性資材包括石灰、矽藻土等。

附錄資料:


常見有機資材

1.蟲害防治:

糖醋液
原料:糖醋液就是黑糖酵素液與釀造醋的混合液。
效用:防治毒蛾幼蟲、介殼蟲、白粉病、灰徽病、露菌病等。
木醋液
原料:木醋液多數是乾餾稻殼製成的,其成份也是醋酸。
效用:防治毒蛾幼蟲、介殼蟲、白粉病、灰徽病、露菌病等。
菸葉
效用:防治蚜蟲、蝸牛、浮塵子、薊馬、潛葉蠅和線蟲。
酒精
效用:防治蚜蟲、粉介殼蟲、圓介殼蟲、薊馬、白粉虱等。
魚藤
效用:防治蚜蟲、甲蟲、象鼻蟲、葉蚤、菜心螟、小菜蛾、尺蠖、紋白
蝶、薊馬、玉米螟、浮塵子、果實蠅、潛葉蠅、捲葉蟲。
苦楝
效用:可防治一百多種昆蟲和線蟲。
苦茶粕
效用:防治蝸牛類及福壽螺。

2.病害防治:

草木灰:草木灰撒佈在葉片可以防治葉片病害,驅除害蟲。
燻炭:將稻殼悶燒,使其炭化者稱為燻炭。燻炭與綜合性微生物黑糖水混合再與堆肥混合後使 用或直接施於播種行,除可幫助作物生長外更可防治土壤病害。
消石灰:用於防治稻熱病或其它各種病害。

3.自製天然驅蟲劑:


驅蟲液:
蒜頭醋水 作法:蒜頭(60)加白醋(100)打成汁後,再加水(50)稀釋即可.
適用蟲害:蚜蟲

蒜頭煤油:
配製法是按清水:煤油:天然無患子液:蒜泥=5:2:2:1的比例,如再添加三百至四百倍的酒精效果更好。
效用:防治蚜蟲、各種青蟲、金龜子、浮塵子、螞蟻、椿象、白粉虱
        
牛奶
作法:將牛奶加水稀釋即可.
適用蟲害:蚜蟲

辣椒液
作法:白醋100克浸泡20克辣椒製成,也要加適量水稀釋.
適用蟲害:紅蜘蛛/甲蟲/蚊白蝶/嵌紋病/輪斑病

羅勒汁
作法:羅勒搗碎加水製成.

適用蟲害:果實蠅




標籤: 



2013年11月4日星期一
笑栽野人第二次室內課程摘要─樸門永續設計概念介紹
未來的農場
作者:吳宗澤
本次課堂首先分享影片未來的農場,補充瞭解樸門這樣的概念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所提出的,拍攝野生動物的攝影師 Rebecca Hosking 尋找各種方法,看到英國的工業、畜牧業、農業的汙染,大規模的灌行農場對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同時面對糧食自己率和進口糧食的問題,面對全球石油危機,必須去思考一種解決的辦法,為何這些問題在工業化時代短短的兩百年就遇見了,以前的人是如何去對這些的問題,他們發現答案就藏在森林裡,一個永續自主的生態環境,是能夠創造永續環境的棲地。將樸門運用在一個大規模集約式生產的農場,原本了無生機的農場,幾年之後頓時生機盎然,不太需要照顧,將傳統英國鄉村農場變成節約能源的綠農場,她發現改變的祕密就藏在大自然裡,農民所需要做的是進農場裡採收一些果樹葉菜,永續的森林環境會自己照顧自己,不用農藥、肥料、除草劑,農民生產的成本減少了,箱隊的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對環境更友善,而無毒的環境中保護了無形的資產-生物多樣性,一舉多得的樸門農法試圖解決目前工業化社會所面臨的種種問題以達到永續的生活環境。

樸門的緣起
1970年代中期,澳洲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David Holmgren為了回應快速擴張而高破壞性的工業化農業,開始構思如何發展出穩固的農業系統。他們認為工業化農業毒害了土地、水源、減損生物多樣性,並且毀滅了數十億公噸的肥沃土壤。他們在1978年的著作「Permaculture One」中,開創了樸門永續設計的主張。樸門這個詞彙最初意指「永恆的農業」,但也迅速擴大到「永恆文化」的意涵,因為一個能真正維持永續的系統,必然涵蓋各種社會面向。

為何要叫樸門?

樸門這個字源自於Permaculture,是Permaculture的中文翻譯,這個詞是由「永久的」「農業」,或「永恆的」「文化」所構成。是一種設計人類聚落與多年生農業系統的方法,它從自然界中找尋各種可仿效的生態關係。它起源於澳洲生態學家比爾莫利森、大衛霍姆格倫及其夥伴在1970年代所出版的一系列刊物。

美國的農業經濟學家Franklin Hiram King1911年的著作「四千年的農民:中國韓國日本的永恆農業」中,最早將「永恆的」「農業」這兩個英文字彙連接並用;在這脈絡下,永恆的農業被認為是可長久不衰的農法。

樸門的核心倫理和原則
樸門是一套基礎廣泛而宏觀整體的方法,可被應用在各種生活面向。在樸門設計與實踐的核心,是一組基礎的核心價值或倫理,不論設計者身在何方,不論是在進行市鎮規劃或擬定貿易制度;不論是在照顧一小處窗檯盆栽或整座森林。這些倫理都不改變,它們常被歸納如下:

1.照顧地球:體認地球是一切生命的起源,是我們脆弱的家園。我們屬於地球的一部份,不是獨立於她之外,照顧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非生物,例如土壤、空氣、森林、微生物、動物、水等等;如果我們不善待地球,當地球生態系的平衡出了問題,勢必無法提供人乾淨的水、空氣和食物,同樣的生物多樣性、自然環境也會遭受破壞,無法提供寶貴的生物資源。透過無害的人類活動、主動的保育、資源節約或從事對地球有益的工作,都是在實踐這個輪裡的方式。

2.照顧人:樸門設計尊重所有生物與生俱來的價值。人類雖然僅僅只是地球上整體生態系中的一小部分,卻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認為地球上的所有人類都應該能夠取得基本的食物、有庇護的所在並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因為我們若是不快樂,很有可能就沒有意願去照顧地球或其他生物,因此照顧人類本身也是照顧地球,藉由人與人之間相互幫助與扶持,朝向不傷害人類自身與地球的生活方式而轉變,達到永續的生活方式。

3.公平分享(分享剩餘):樸門永續設計希望設計出更符合公平正義的經濟系統與社會環境,當我們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任何多出來的資源、金錢、時間與能量,都應該回過頭來投資在照顧地球與照顧人類這兩項倫理上,確保地球上各種有限的資源,都以公平而明智的方式被使用,讓地球的資源合理的分配,讓人與生物在這個有限的星球上共榮共存。

根據樸門的核心倫理衍伸出一些設計原則,原則是依循著核心倫理在面對真實生活所採取的策略,又再歸納出來的一些方法可以讓人快速去解決所面臨到的問題。

以下製作成表格方便閱覽
5大面向
14原則
目標
可能方法
學習面
觀察和互動
l   從上而下思考,從下而上行動
l   了解一塊土地有何需求
l   觀察自然中的模式和系統
l   將必要的干預減至最低
l   失敗為成功之母
l   累積一年長期每周的觀察再進行改變
靈活運用並回應變化
l   加速自然生態的建立
l   和自然合作,而非對抗自然
l   在選擇和使用材料時,要考慮能趨疲(物質逐漸破壞、毀滅的過程)
l   飼養動物來幫助栽培系統
l   利用裸土的好機會,盡快照顧它。
l   將雜草化為益處
l   努力讓能源的耗損適當而合乎道德,而能在未來建立一種低耗能的永續生活方式(運用現代人類面對能源枯竭的持續適應性)
l   如果馬上就種,只會種出雜草
l   小區域放牧: 在適當時機讓吃草的動物進來,再趕開讓植被恢復。
l   割草做樹的地覆物
l   將生長速度快的固氮植物和耐蔭性強的樹種在一起
l   讓雜草保護土壤,形成地底的有機質
將問題視為正面資源(正向思考的方式)
l   當一種東西太多時,代表你不是在使用、分配或重視它
l   把問題視為一道有趣的謎題
l   在系統中加入某些東西:你沒有蝸牛的問題,而是沒有鴨子來幫忙吃蝸牛。
l   讓雜草修復土壤
能源與物質面
收集、儲存、回收當地的能源(包括水+物資)
l   零廢棄
l   盡可能保留住基地上的水和提升肥沃度
l   利用陽光種你的食物、溫暖和冷卻你的房子、加熱你的水和煮你的午餐
l   物盡其用
l   社區資源回收和堆肥
l   Swaleshallow trenches along contour沿著等高線的淺溝
l   被動式太陽能建築設計
l   太陽能鍋具、加熱和乾燥
l   收集自家的雨水
l   生產自家的電
l   建立工具和服務的合作社
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l   以區和扇形來設計小尺度而密集的系統
l   把食物的生產拉回城市中
l   把維護降到最低
l   城市農園
l   城市如農場(收集有用的資源)
l   自己生產食物
使用並珍惜再生能源與服務
l   重視生物資源更甚於石化科技
l   用雞耕田
l   中水回收系統
l   溼地過濾系統
l   馬、牛、豬、鴨、蜜蜂、狗、貓
l   木頭比金屬和塑膠好
l   種植成長速度快的樹木來搭建臨時結構物 (棚架、雞舍)
合作面
整合相對位置
l   從多向度進行植物的整合
l   在工作、溝通或經濟上用合作而非競爭的方式
l   把「廢棄」和食物系統整合在一起
l   整合性的土地利用,將一塊土地的不同用途整合起來
l   將各個組成元素的關係加強到最大
l   和鄰居合作創造一個農園
l   棚架、森林花園、爬藤植物、地覆植物
l   忌避與共榮植物共同栽種
l水往低處流,在區遇的最低處適合作生態池或淨化系統
每個元素可產生數項功能
l挑選各元件或決定元件位址時,最好兼具多種功能
l設計前透過觀察分析每個元素的功能、產出、需求,檢視各個元素間如何可以互惠互補
l在農場內設置水池,除了儲水,還可以提供養魚,養鴨,種植水生食用植物,冷卻空氣,生態保育等等功能,達到一舉多得的功效。

所需重要功能由許都元素來提供
l責任分攤
l將重要的功能去中心化
l使用重要的功能來源多元化
l大型農場或社區內種植植物,要多樣化,有樹有果有菜、有一年生多年生、有耐旱耐濕不同特性、能供食用、飼料、建材、綠肥等等功能,而且四季都有收成。如此就能保障生活所需,獨立自主。

尺度與規模面
從設計模式到細節規劃
l尋找自然模式來活化設計
l從在地系統層面來思考,而非考慮單一面向的思考
l在設計終考量整體的地景與人類景觀
l用生物區位來規劃
l根據每日區域使用的頻率採用分區規劃達到最少的耗能

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式
l藉由長時間的觀察,找尋合適的解決方式,避免採取大規模快速的方式,造成後續的改善所面臨的困境
l慢慢地建構土壤
l使用適切的技術
l長期性的思考
l價值觀改變-小即是美
生態面
運用並尊重生物多樣性
l創造吸引益蟲和有益動物的環境棲地
l創造生物多樣性
l創造年齡多樣性的植物系統
l創造森林的環境
l群落種植
l多元種植
l注重土壤裡的維生物
l避免使用化學藥品
運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l幫助人們自立更生、自給自足的方式達到永續

l採用平等負責任的管理方式,放置控制權力
l採用可循環回饋的系統
使用邊界生態資源及種是不起眼的資源
l水邊、圍牆下、森林邊都是邊界,是不同生態系交接的地方,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
l盡可能創造生物多樣性和生產力活躍的邊界生態
l從所有項度來辨識邊界並且創造(時間、垂值高低水平、光線陰影、乾溼交界)
l蓋生態池
l
大石頭的周邊
l樹蔭底下周邊
原則與倫理緊緊相扣

樸門未來的發展



參考資料:
地球使用者的樸門設計手冊:
樸門永續設計:
大地旅人:
野蔓園:
上下游新聞網-台灣樸門永續設計生態學會:http://www.newsmarket.com.tw/blog/author/permaculture/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樸門
未來的農場:

標籤: 

笑栽野人第一次室外課程摘要─鎖眼菜園與層積堆肥實作課

作者:何彥廷


「只要土壤生命能得到滋養,植物生命自然得以滋長,人類和動物才能進一步獲得滋育……」- Bob Cannard                   
這一次實作課所做的是樸門特色菜園設計中的鎖眼菜園(又稱鑰匙孔型菜園),並結合層積堆肥(又稱厚土堆肥)的技術來改善土質。
鎖眼菜園除了外型上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具有一個方便操作的工作空間,只要進入這個區域,不論是要種植、澆水或採收作物都變的方便許多。並且符合樸門邊際效應的原則應用,可以讓風雨吹來的落葉累積再鎖孔附近,可提供土壤養分。此外,鎖眼菜園也可以建立多樣性、多層次,並結合群落種植的菜園,依造共生栽培的原理,讓共伴作物相鄰,且充分利用空間。

在土壤的部分,由於學校這塊草地屬於含大量黃色黏土的土質,故排水不佳,也缺少足夠的有機質,故我們需要再採用層積堆肥可以加速土壤的自然變遷為肥沃的土壤。作法如下:對於種植作物的位置,不需翻土,也不需除草,將草留在原地,直接在上面堆疊有機資材。我們手邊有園藝技工幫忙收集的雜草、生廚餘、兔糞,這些有機資材就是鋪上去的第一層,堆肥的材料夠多的話,就可以省下後續施肥的功夫,但還要注意氮碳的比例是否良好,氮元素過高的話,會容易發臭,所以要調和好土壤重要元素的比例。接著在有機資材上澆水並灑上一些微生物菌可以加速這些有機資材分解成植物可吸收的小分子。接下來是有機資材的保濕層,用一些較大片的葉子,我們手邊有的就是竹葉,這層保濕層可以讓有機資材裡的微生物保持活躍。再來就是放上一層好土,我們用現有的黏土加上一些培養土混在一起。接著上面在一層好土的保濕層,這層保濕層做的夠密的話,就可以剩下許多澆水的功夫。最後在一層雜草作為表土的保溫、保濕、集遮陽層,可以隔絕陽光,避免雜草蔓延。

大功告成後,準備好要迎接這些作物的家,接著就等著菜苗種下了。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笑栽野人第一次室內課程摘要
「您給植物多少照顧,它就會有多少的成長……」
《家栽之人》講的是一名法官的故事,這個法官非常喜歡植物,甚至常常從植物身上得到靈感。《家栽之人》整套漫畫的核心主旨,正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好」。書中桑田義雄對各種植物的不同詮釋,每一個角度都能帶給我們深遠的啟發。

《笑栽野人》就像《家栽之人》的桑田義雄一樣,向大自然學習,在大自然中獲得滋養。照顧好地球、照顧好人們、也照顧好自己。『笑栽』是指當我們帶著微笑,喜悅地進行創意、美感、有活力的植物栽培活動,就會發現創造的力量就在自身之內。『笑栽』也是校栽,即暨南大學校園菜園的栽培者。『野人』是指充滿力量,具有強大生活技能的人。就像我們太古時代的祖先,擁有強韌的生存本能。讓我們傳承那遠古老祖的智慧,懂得向大自然學習,培養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並重拾本有的生活技能。這就是笑栽野人的意涵。

暨南大學是一所綠色大學,為活化校園一個長久被忽視的公共空間-日池,以活體建築的植物生命為核心,讓空間轉化成為一個可以結合藝術、美學、景觀、農耕、教育、休閒的多功能場域。大家一起來共同學習樸門的精神,並協力合作來建構暨大校園的藝術生態菜園。而樸門精神是一個強調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都能追求和諧共處、共存共榮、互助合作的學習共同體。而人與自己、與他人、與土地、與自然萬物關係的重建則是這活動的重要內涵。笑栽野人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是以向大自然學習,在大自然中獲得滋養為生活的洞見。並以照顧好地球、照顧好人們、也照顧好自己為生活的準則。追求的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生活上的實踐。

綠色美學計畫想要創造不一樣的公共藝術,繁殖菜園計畫想要打造不一樣的菜園。菜園可以是食物花園式的菜園,只要考量好菜園的色彩搭配、層次設計、生長週期規劃。菜園也可以是公園式的造型菜園,只要考量好菜園的良好走道規劃、菜園構造設計,也就是可食地景的概念。菜園為了要好好務農,必然會需要一些工具間、儲藏室之類的人工構造物。在樸門的設計裡會採用自然建築,也就是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自然建築強調歷史與傳統智慧、與土地為善,重視個人的直觀力與創造力。自然建築最重要的前提,不在於建築技術的研發,而在於回歸自然簡單的生活。

菜園雖可以有不同的功能,但一定得有生產食物的功能,所以我們就得認識一些農法。基於樸門的倫理觀,農夫生產食物除了要照顧人們,生產出高品質的健康食材外,也要考量怎麼作也能同時照顧好大地(地球萬物)。事實上,也唯有守護好大地(包含土壤、水、空氣等),才能真正照顧好人們和自己。所以,我們不採用會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慣行農法,也不太像一般有機農法,這些一般的農法無意中可能就在剝削土地(同時也剝削了自己的健康)。我們要採用比較符合樸門倫理而較有理念的有機農法或自然農法。如人智學依循宇宙韻律及土壤活力配方的BD生機互動農法、日本EM菌利用的綠生自然農法、自行採菌堆肥並育種的KKF自然農法、岡田茂吉的秀明自然農法和MOA自然農法等。

樸門的設計追求可持續性,為的是建立一個生命支持系統,注重生態秩序美學,而不是一般表面上的整齊、乾淨。在樸門的原則下,土地可穩定而持續地供應人們所需,且符合土地使用倫理的規範,不污染、不剝削環境。如此的農園既富有多元的機能性,也具備一定的生產性。


2013年9月8日星期日

民眾參與活動介紹

一、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的基本精神



共同創造新場域PLACE MAKING

社群力量的凝聚
土地倫理的召喚
在地的環境美學


公共藝術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其前者的「公共性」特質,且包含「主題的公共性」、「基地的公共性」、「環境的公共性」三個面向,公共藝術作品設置於公共空間便已與在地社區、環境產生了對話和互動,「民眾參與」乃彰顯公共藝術的「對話性」、「公共性」,在民眾參與過程中,更能加強民眾與公共藝術作品、藝術家的互動和對話,以避免突如其來的藝術品對社區、環境、居民造成衝突,所以用對話來代替不必要的對抗。「教育推廣」則是延續和推廣公共藝術作品與在地間的連結,進而提升民眾對公共藝術的美學涵養!

二、本計畫民眾參與的理念

民眾參與計畫延續策展核心理念:「綠色美學」,並呼應暨南大學:「綠色大學」的「永續發展」精神,透過民眾參與的藝術活動,使其在公共藝術品、暨大校園,延伸至整個南投埔里地區的環境與生態之間的互動。本計畫之主題,就是響應綠色、環保、生態的生活型態,以綠化、環境美學的觀念貫穿本案。希冀社區民眾經由親自動手操作,和參與藝術活動的過程,與空間產生對話,和土地環境產生連結、情感,促使與會者(藝術家、社區民眾、校內師生、策展單位)一同於公共藝術品、生活場景建構共同經驗,將「綠色美學」的種子帶回各自的生活領域,為環境藝術注入新方向,也試圖尋找生態環境的永續發展實踐可能性、發展性,繼續這寧靜的綠色生活革命。












本案之民眾參與計畫分為四個項目:「繁殖菜園計畫」、「綠色美學影展」、「綠色生活座談會」、「綠色藝術工作坊」。


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笑栽野人談笑路

笑栽野人談笑路 - 菜園在暨南大學作為公共藝術的可能性


作者:吳宗澤

讓我們來談談笑栽野人核心價值論述,為何在校園裡種菜可以作為一種公共藝術的表現?首先我們看到左圖三角型的部分,我們將構成笑栽野人的重要的元素分成三個部分,分別是公共參與、藝術和種菜。


任何事物都需要公共參與,我們將公共參與擺放三角形的最上端,公共參與與藝術之間的關聯是公共藝術。這樣的關係是為了打破既定我們對公共藝術的想法,認為一個藝術品擺放在公共空間就可稱為公共藝術,但我們認為一個公共藝術品的建構,需要有在地的人民一同參與來共同建構,這樣的藝術品對於在地來說將會是有情感和故事的,而非同以往一個公共藝術品的出現是一個藝術家在一個公共空間中完成他個人的作品,和在地一點關連性沒有,這樣的公共藝術單純就只是一種擺設,而我們強調在地一同來參與完成公共藝術的建構。

很難想像種菜如何與藝術扯上關係,通常我們對於菜園的想像就是阿伯或阿桑自己搭建的一個小菜園,裡面雜草凌亂、器具、垃圾堆放,呈現一種雜亂的感覺,可是有誰規定說菜園一定要長這樣?菜園也可以和花園一樣美麗,菜園和藝術之間的關聯我們提倡樸門農藝,讓我們能夠利用永續發展的方式創造多元具有美感的菜園,運用樸門農藝的設計理念,打破我們以往對菜園的既定想像,美一點會更好,甚至成為校園當中的一種可食新地景。

大家一起來種菜有什麼用意?甚至該問說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這不單單只是種菜而已,這其實是學習我們傳統社會當中失落的技能。綜觀現今台灣糧食自給率只有三成、各種糧食安全的問題、慣行農法、越來越多人關心吃的健康,同時台灣農業的沒落,越來越多國外進口卻沒有保障的食物等問題。原本早期的農會家家戶戶都會下田,可是現今的社會當中要我們種菜卻沒有幾個人會,因為種菜這項技能,考試不會考,學校也不會教,唯有透過親身參與糧食的生產,才能夠了解台灣各種糧食的問題,試圖填補我們缺失的經驗,在這片土地上共同耕作學習,讓校園種菜成為一種公民農業,創造新的農業價值。

上述三個面向為笑栽野人的核心價值,可是學校為何要來推動這樣的事情發生?是因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做為一所綠色大學,在校園內推動永續的生態農業是具有一個指標性的意義,同時能夠與埔里鎮將來想推動生態城鎮有密切的關係,埔里鎮在未來有可能朝生態城鎮去發展,離暨南大學校園最近的挑米生態社區來看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時暨南大學做為一所綠色大學,在校園內推動校栽野人,能夠幫助學校與埔里鎮的綠色農業建立連結關係,以校園做為一個實驗菜園,讓更多人來學習永續的生態農業、公民農業、樸門農藝、可食地景、食農教育等,對於學校在埔里鎮推動生態城鎮能有莫大的幫助。

為何我們要叫笑栽野人?
『笑栽』是指當我們帶著微笑,喜悅地進行創意、美感、有活力的植物栽培活動,就會發現創造的力量就在自身之內。『笑栽』也是校栽,及校園菜園的栽培者。
『野人』是指充滿力量,具有強大生活技能的人。就像我們太古時代的祖先,擁有強韌的生存本能。讓我們傳承那遠古老祖的智慧,懂得向大自然學習,培養敏銳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並重拾本有的生活技能

笑栽野人的社群介紹:
笑栽野人社群作為暨南大學引領在地環境美學發展的基礎,有著一群想找回原始生活感動、嚮往綠色生活美學的有志之士。這個共耕共學團的聚會,是一個關於永續文化、農耕栽培主題課程的開始。為活化暨大校園一個長久被忽視的公共空間,將以活體建築的植物生命為核心,讓空間轉化成為一個可以結合藝術、美學、景觀、農耕、教育、休閒的多功能場域。

笑栽野人目前成員:
笑栽野人的成員包含校內教職員生與校外埔里社區民眾,共同學習樸門的精神,並協力合作進行藝術生態菜園的建構。笑栽野人們的背景雖有高度的複雜性與歧異度,卻都有個共同點是想親近自然、找回人與自然相互連結的需求與渴望。笑栽野人是一個強調和諧共處、共存共榮、互助合作的學習共同體。在這樣的理念社群交流對話中,其思想觀念、知識技術可在這個社群網絡內互相傳遞,同時也將『綠色美學』的種子帶回各自的生活領域,讓種子繼續發芽、演化。

笑栽野人的課程排定:
在現今面對氣候異象、生態環境惡化的問題下,笑栽野人的樸門課程內容是從農耕生產開始。課程探討的主題不僅涵蓋的領域廣泛,其知識與技能的層次包含基礎、進階到專精,活動設計是既多元化又彈性,包含理論與實作、室內與室外課程。並為培養參與者綠色美學生活設計的能力,以及考量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及經驗,故設計不同內涵或多元價值的活動,讓大家可以在彼此互動與交流中,持續改善原有的生活認知與習慣。笑栽野人追求的不只是知識上的學習,更重要的是文化上、生活上的實踐。而人與自己、與土地、與自然萬物關係的重建則是這些活動的重要內涵。
當公共藝術與日常生活結合,並朝向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時,包含綠色美學設計與綠色行動觀念的大學教育也由此產生創新性的融合。而笑栽野人這樣的理念社群彼此之間所形塑出的關係網絡,對於未來的發展存在著各種可能的機會及變化,其中也蘊藏著豐富且多層次的社造潛力,期許將帶動校園及在地社區形塑未來更美好的生活願景。


2013年9月6日星期五

綠色藝術工作坊

生命之樹工作坊



過去使用再生材料進行的工作坊,這些化學再生材料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依然是遺棄,並未能達到真正的環保。因此,藝術家水內貴英選擇以天然的材料來進行此次的工作坊,而這些天然的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會自動分解。

首先和參與者們用木頭、竹子、土、沙製作一個大的主體,由日本傳統蓋房子的方式:“土攪拌牆技術”,以類似中東傳統遊牧民族的”生命樹模式”形成主題,「生命樹」在亞洲各地,這種模式意味著有堅強的生活、偉大與相同的的模式,強化本次的活動意涵。




土壤混合著天然花卉種子。大主體完成後,參與者自己設計與製作材質為砂漿的黏貼小標籤貼紙。同時在工作坊結束之後,這整個作品將長時間安置在戶外,經過長時間的日曬雨淋,花的種子萌芽,此作品將成為一座繁花盛開的花園!





綠色美學影展

前言

預計播映綠色生態與環境的相關紀錄片,台灣各地有群透過影像的紀錄,真實呈現土地現況。氣候的變遷、政治經濟的變動、和土地的利用均影響著土地上的一切。本影展邀約美國與台灣相關議題的紀錄片播放,記錄著兩地於土地上正面臨的問題,有人向祖先學習傳統農業慢活型態、有人在土地上用微小的力量與創意生活著。

希冀民眾透過影像的觀賞,看見綠色生態、環境和人類息息相關之處,進而思考我們可如何因應與行動?本影展搭配後續的綠色美學座談會,提供民眾多元的思考,以及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實踐的可能性,讓綠色革命的種子散播至每個社區區民的心中,期待全民一同進行在地農業、園藝的綠色行動。


邀約播映影片如下:

《溪水濁》




片長:30mins
導演:陳文彬、陳南宏


濁水溪,嘉南平原生命的源頭。沿著溪走,有小鎮熱鬧、農人殷勤,有市場叫賣、學梓朗誦。她是一幅畫的情感,一段土地的歌聲。透過本片一起來看這沿溪上的農夫,如何用他們的智慧在這片土地上生活。http://www.shadowgov.tw/31598_4139.htm


《城市農民曆》FARMERS IN THE CITY


長:60mins
攝影:洪淳修、邵易謹 剪輯:洪淳修

2005 台灣國際民族誌影展 2005 宜蘭國際綠色影展
2005 台灣地方志影展 優選 2005 客家新視界影展 優選

關渡平原- 台北市最大的農業區,上百公頃的農地,來自屏東的阿郎夫婦,其耕地就佔了三分之一,只是廣大的農地加上與城市距離,並未給阿郎帶來絲毫的利益,面對全球與台灣政治經濟的轉變,阿郎除了要應付天災地變,還要面對這些農民曆上沒寫的事,於是思考著該如何面對這片耕地。http://www.wretch.cc/blog/guandu520/4310162




















《阿雄的爸爸在哪裡?》





片長:30mins
導演:柯能源


每一位農民都是國家的園丁;他們耕作的土地都是國家的後花園。阿善師,自己種植柳丁園,收成時節還會幫忙其他村人採收及運送柳 丁,近年來無師自通完成數首跟柳丁、木瓜等作物有關的歌曲。隨著柳丁近年來的供過於求,政府提出的相關補助計畫,一些農民也多半會配合申請。只是,未來,他們的未來會是甚麼樣子呢?儘管如此,阿善師還是願意樂觀地,歌唱著...... http://reading.yunlin.gov.tw/index-2.asp?sid=13&id=183&page=2


《寶島曼波》FORMOSA DREAM, DISRUPTED


片長:2h25mins
導演:黃淑梅

1999 年9 月21 日,一場芮氏7.3 級的大地震,毀掉中寮鄉清水村12 鄰20戶居民半世紀的心血,為了逃避接踵而來的土石流威脅,他們決定遷離久居的家園,四處尋覓,他們在山下找到一塊國有土地,希望在那裡重建家園。然而,國有土地做為遷村的租用,並無前例可循。在外來團隊的協助下,奔走二年半,好不容易突破重重法令,終於爭取到土地的租用權,準備開始重建房子。 『寶島曼波』以四年半的時間完整地記錄了整個遷鄰的重建過程,在片中除了可以感受到中寮鄉清水村這群山居村民強韌的生命力之外,面對各方之間的折衝與人性的美好、環境的變遷…都在這2 小時25 分鐘的影片中精采上演。http://www.taiwandocs.org/notes.do?act=toPrintDetail&notesId=62





















《WORKING OUT》

片長:2h25mins
導演:Mara Admitz Scrupe、Daniel Holm

探討五代同堂的大家庭,記錄在19 世紀中期於中西部的發源地:明尼蘇達州北部湖泊國家的邊緣、明尼蘇達州鎮、卡斯縣,這些與周圍相關的負責人。本片將歷史上的靜態照片,靜默地結合了現代鏡頭,但顯著地與礦山相互交織的歷史,和周圍生活的家庭成員情況有不同的觀點、動機,工作者仍然致力於在這個農村社區的生活和經驗。可見導演透過這個大家庭的紀錄,試圖尋找一種向傳統農夫生活智慧取經的意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