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策展概念

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人類在追求科技與文明進步下,地球暖化、自然異相層出不窮,使得各國陸續提倡綠色、環保、永續的生活型態,重新看待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和共生問題,公共藝術也應正視環境與生態的需求,響應環保、節省、慢活之生活價值,因此我們提出「綠色美學」之主題,希冀能以綠化與環境美學的觀念來貫串本案,公共藝術不僅要融入環境與空間,更應深入社群與生活場景,由美學為途徑,走向慢活、環保節能減碳的實際生活行動實踐。

2013年9月8日 星期日

民眾參與活動介紹

一、公共藝術民眾參與的基本精神



共同創造新場域PLACE MAKING

社群力量的凝聚
土地倫理的召喚
在地的環境美學


公共藝術與其他藝術最大的差異在於其前者的「公共性」特質,且包含「主題的公共性」、「基地的公共性」、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切片 / 錯視》柯濬彥


概念


跨足於建築空間與藝術設計的新生代藝術家柯濬彥,以其一貫的設計初衷,用「輕」量的概念回應空間環境之周遭景色,從路邊長出了發亮的長草,一直到形成具功能性的街道燈具與座具,以其詩意的手法創造藝術之於「人」與「環境」綠色想像。



藝術家以路邊輕微的景致想像為出發,細緻的長草造型宛若隨風搖曳般緩緩律動,在夜間時,長草的頂端會發出點

藝術家介紹- SANFTE STRUKTUREN

團隊成員:

MARCEL KALBERER
WOLFGANG ZAUMSEIL
DOROTHEA KALB-BRENEK
ANNA KALBERER
BERNADETTE MERCX
PETRA EVACIC



25 年的創作

Sanfte Strukturen 運用柳樹樹枝做為創作媒材的活建築已有25 年了!基於1984 年我們的創意、願景和想像力激盪經驗,在1985 年種植了第一個建築體。1988 年我們發展

藝術家介紹- 柯濬彥




畢業於淡江建築系的柯濬彥,2007年新建築人獎佳作,曾任南港遊樂園、與實構築ing建築展之展場設計。擅常於空間之規劃與視覺設計,為跨領域之新一代藝術新秀,純粹而而不加掩飾地展現手法,讓作品融合於空間情境中,闡述其建築觀點下的藝術介入,適輕或重地接觸觀看的民眾。

此次柯濬彥以其一貫的創作思維,用「很輕」的概念進行出發,從路邊長出了發

→綠色藝術工作坊


生命之樹工作坊



過去使用再生材料進行的工作坊,這些化學再生材料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依然是遺棄,並未能達到真正的環保。因此,藝術家水內貴英選擇以天然的材料來進行此次的工作坊,而這些天然的材料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後會自動分解。

首先和參與者們用木頭、竹子、土、沙製作一個大的主體,由日本傳統蓋房子的方式:“土攪拌牆技術”,以類似中東傳統遊牧民族的”生命樹模式”形成主題,「生命樹」在亞洲各地,這種模式意味著有堅強的生活、偉大與相同的的模式,強化本次的活動意涵。

藝術家介紹-水內貴英







1979年生的日籍藝術家水內貴英,於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油畫科肄業。2001年起活躍於藝術界,多次參與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並於近幾年開始受邀來台參與多項藝術計畫。其擅以各種媒材、民眾參與方式發表作品,透過對於媒材的摸索及民眾參與的互動,重新建立人與藝術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PLAY GROUND  游• 樂園



→繁殖菜園計畫

前言


近年來,慢活環保,成了大眾所注重和倡導的新生活概念,綠色慢活的精神,展現在所有的時尚設計或活動宣傳裡面。然而就如在台灣開始倡導園藝治療和有機種植的先驅者黃盛璘小姐所說,自然環保不僅只是一種口號,他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從心靈到身體全觀式的實踐。

除了在綠色上採用環保節能的設計以及環保建材、採用替代能源以外,還有多其他個人可以進行環保節能的綠活方

《彩虹》水內貴英

概念


水內貴英過去的作品多以「彩虹」作為創作元素,希望透過這樣的藝術語言,將彩虹具有「幸福」及「祝福」的象徵意味,傳遞其祝福給觀看的民眾。此次,藝術家以一個永久性的藝術裝置作為新的嘗試,將彩虹的自然景象置入暨大校園裡,為周遭景致增添豐富而自然的色彩。

作品「彩虹」設置於暨南大學日池旁,回應基地將自然能源回收再利用之精神,藝術家將水引至如彩虹造型之拱形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藝術家介紹- 瑪拉.阿德米茲.思固普 MARA ADAMITZ SCRUPE


出身於美國農村的 Mara Adamitz Scrupe,平時除創作外與先生均在賓夕法尼亞州的家中從事農耕,她是位長期關懷農業與環境的藝術家、作家,在她的作品中,均透露著對農業、土地的情感,順著在地地景、環境與綠色植物的不同,而創作出各種有生命力、活力的作品。

此次將透過藝術家延續她對農業和環境長期的關懷進行在地農耕工作坊,進行與綠地、藝術

《活柳亭》SANFTE STRUKTUREN

概念

德國藝術團隊 Sanfte Strukturen,在日池畔創作以柳樹建構而成的活建築,創造暨南大學獨樹一幟的環保生活館,成為讚頌自然永續的精神地標和美麗地景,更是觸發新的藝術文化生活的場域,由師生與自然共創共享。作品《活柳亭》取材台灣群山層巒的秀麗景致,遵循自然幾何和邏輯的結構之美,也將眾人集結在一起,營造眾人共享的永續綠色信念。


→綠色美學影展

前言

預計播映綠色生態與環境的相關紀錄片,台灣各地有群透過影像的紀錄,真實呈現土地現況。氣候的變遷、政治經濟的變動、和土地的利用均影響著土地上的一切。本影展邀約美國與台灣相關議題的紀錄片播放,記錄著兩地於土地上正面臨的問題,有人向祖先學習傳統農業慢活型態、有人在土地上用微小的力量與創意生活著。

希冀民眾透過影像的觀賞,看見綠色生態、環境和人類息息相關之處,進而思考我們可如何因應與行動?本影展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