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綠色美學」座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內的公共藝術案「綠色美學」即將正式落成,我們以「綠色美學」為主題,策動一個與土地親近的方式,並將藝術創作融於自然環境內。
公共環境裡的藝術創作,不能將藝術品置於環境之外,而應更積極融入環境之內,使整個環境轉變活化,都成了藝術,環境裡的所有元素,生態、光線、水、土、氣息、植物,都是融會創作的元素,藝術也無所不在的滲透入環境,滲透入光線、空氣、水、土地、植物、空間與時間之中。
因此,延續著在地自然生態與藝文特色,嘗試透過作品和活動,與國外藝術家進行跨國、跨界的互動與交流,在地民眾透過環境藝術思考在地生活、國際藝術家經由創作、與民互動,發展創作、延續藝術感染力,期許公共藝術作品與藝術家帶領的活動,讓藝術和環境的對話所產生「綠色美學」的漣漪,延伸至更為廣闊的層面。
經歷將近半年的努力及民眾的共同參與,其公共藝術作品即將完成,我們將舉行一連串的開幕系列活動,在綠色美學座談中,希望能重回土地的重視及反省,邀請本案藝術家和台灣相關專家學者,分享其自己綠色理念,同時邀約長期關懷農耕、社區營造、環境生態的專家分享其經驗及心得,在台灣綠色校園─暨南大學內、公共藝術作品旁,並與民眾一同來關心台灣的綠地和農業,從藝術、土地的角度來思考綠色美學的生活實踐方式,希冀透過討論互相激盪想法,找尋出一條綠色美學的實踐方法,為台灣土地增添更多充實的暖綠之美。

座談會時間:2/26(三)08:30~17:10
座談會地點:學生活動中心 2樓 多功能視聽室
報名方式:我要報名(參與座談者會提供中餐便當及下午茶點)
座談會議程(議程與講者名單為暫定)

場次
時間
議題
歷時()
講者

08:30~08:45
開場
15
暨南大學長官、貴賓致詞
08:45~09:35
綠色土地─
台灣的綠色環境的重生蛻變
50
主講人:廖嘉展
09:45~10:35
綠色生活─
台灣農村的創意生活與發想
50
主講人:陳昱良

10:45~11:35
綠色呼喚─
台灣環境生態永續發展的出路
50
主講人:楊志彬
11:35-12:10
綠色思考─綜合座談
35
主持人:黃瑞茂
與談人:楊志彬、廖嘉展、陳昱良

12:10~13:20
中午休息用餐
70

13:20~13:35
綠色藝術─創作與環境的呼應
15
策展人引言
主持人:吳慧貞(策展人)
13:35~13:45
10
主講人:柯俊彥
13:55~14:35
40
主講人:Sanfte StrukturenWolfgang
14:45~15:25
40
主講人:水內貴英

15:25~15:50
下午茶時間
25
休息用餐點、欣賞彩虹作品
15:50~16:30
綠色藝術─創作與環境的呼應
40
主講人:Mara Adamitz ScrupeDaniel Holm
16:40~17:10
綠色思考─綜合座談
30
主持人:褚瑞基
與談人:所有參與藝術家以及與會講者

講題內容:
1.      綠色土地─台灣環境的綠色重生及蛻變
主講人:廖嘉展(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
921地震,使得台灣環境有極大的改變,為台灣留下了重大的創痛。南投埔里以好山好水聞名全台,在世逢921地震的巨變,到處斷垣殘壁,桃米社區更成為埔里內災情最嚴重的地方。
一九九九年二月,廖嘉展、顏新珠在南投埔里甫成立新故鄉基金會,才七個月便碰上百年強震。劫後餘生讓他們發願投入重建工作,確立生態旅遊的發展願景,透過社區教育與學習,讓生態志工重新發現自我、肯定社區價值,成功讓桃米社區成為台灣生態旅遊的典範。
延續「桃米經驗」及紙教堂見學園區,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繼續把社區經驗擴大到全鎮,水資源運用與管理、節能省碳、永續栽培、綠色消費、生態建築、環境美學、 文化的保存、藝文展演的活絡、創意產業的發展等等,創造出屬於埔里的獨特風格,重現昔日「蝴蝶王國」風采,成為人與土地、自然和諧的在地案例。
於本次座談中,邀請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分享其在地經營的案例,包括桃米社區的再造、再現蝴蝶王國的案例,以及其對於自然生態的永續發展、人與土地的關係。讓我們更深刻感受這片土地的重生、蛹化蛻變。

廖嘉展
1986年遷居埔里,出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創刊新故鄉雜誌之社長兼總編輯,為支援新故鄉雜誌的推廣工作,結合一群社區工作者,成立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希望能積極有效協助社區營造學會,成為新故鄉雜誌的後援團體。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在初期以921震後重建及社區營造為主軸,期望循著觀念啟迪、教育學習、實際行動的模式,協助台灣廣大的山農村做轉型,創發台灣在地的社區營造模式。

2.      綠色生活─台灣農村的創意生活與發想
主講人:陳昱良(土溝村農村美術館發起人)

翠綠的田園、遠山相映,予人安穩寧靜感,這些如詩如畫的景觀,自然地構成出台灣農村的地景美學。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對於藝術的加入,當然不能脫離人與自然融合,以及他們長久以來與這塊土地建立起的感情。
20094月,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第二屆公共藝術獎最佳民眾參與獎頒給了「平安竹仔腳──聚落生活空間藝術改造計畫」,許多人因此注意到位在台南縣後壁鄉的土溝村。在土溝村這小村落中,也因此不斷地發酵人與農村互動的美學生活。
此次座談邀請曾經共同參與計畫的陳昱良先生,南藝大的陳昱良從一個藝術作品中,進而發起對於村莊改造成農村美術館的概念。藉由陳昱良先生對於土溝村農村美學之案例分享,共同瞭解、探討台灣農村中的自然創意美學及社區互動等議題。

陳昱良
南藝大建研所社造組畢業,土溝農村美術館發起人,從一個藝術作品,發起將村莊改造成農村美術館,退伍後,與志同道合的同學組成「優雅農夫藝術工廠」,做農村藝術改造與建設。

3.      綠色呼喚─台灣環境生態的社區教育
主講人:楊志彬(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
近年來,台灣災害頻傳,每每颱風過境,或是即時的滂沱大雨,便可以在新聞報導中看到各地淹水、交通阻塞的情形,甚至土石流、路面崩塌等重大災害也常常發生。環境問題愈趨嚴重,也慢慢讓越來越多人體認到環境的重要,漸漸開始推廣環境保護的工作,重視人與環境共存的問題。人類思考人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係,也從以人為主的人類中心主義,擴充至生命中心的觀點,再推進到生態中心的理想,這些對環境保育的思想演進,便是環境倫理的基本思維。

有鑑於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之重要,座談中希冀能邀請楊志彬老師,現任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社區大學屬於民間推動的教育及社會改革運動,其創始的目的之一是「解放知識」,另一項目標則在於催生「公民社會」。透過不同於傳統教育的課程與實踐行動,社區大學與社區居民相互結合,最終願景在建立一個能夠提昇公民素養、創造台灣新文化的「公民社會」。因此也希望透過楊志彬老師投入社區教育的經驗,分享自然環境的社區教育,藉此更能了解社區民眾間對於台灣環境保育的想法,更能將社區教育彙整、累積、交流,以其角度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問題及生態永續發展。

楊志彬
現任社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長期投入社區營造的相關服務與工作、關心台灣農業及其政治經濟的現況、曾經擔任北投社區大學校長、社區營造學會秘書長。


4.      綠色藝術─創作與環境的呼應
暨南大學公共藝術案,以「綠色美學」為主題,希望能以綠化與環境美學的觀點來貫串主軸,公共藝術之目的不僅要融入環境與空間,更應深入社群與生活場景,由美學為途徑,走向慢活、環保節能減碳的生活行動實踐。
座談透過策展人與藝術家闡述其對於綠色美學的想法,進而延伸出公共藝術作品的概念,同時透過公共藝術的建置、與社區民眾、學生們的互動,累造出來的不僅是作品,而是滲入泥土中自然的一部分,更是人與自然最直接的對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