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笑栽野人第三次室內課程摘要-【農村青年力—走入農村的我們】台灣農青聯合座談

作者:吳宗澤

  本次農青的座談主要有分為四個階段的內容,第一階段的內容主要是探討青年如何串連台灣地區或區域周邊的資訊,這個階段的分享主要是由「請跟著我下鄉」的張書寧分享她在台灣各地花了幾年的時間到各個農村換宿,分享她所看見各個地方有特色的新農村文化,也從她在台灣各地農村整體的角度去針對年輕人如果要進駐農村需要的一些建議,另外就是台大穀雨社的謝傳鎧,分享他們在校園社團內所作的如何去連接地方農村。第二個階段主要探
討的是校園內的年輕人能夠如何投身農村社區,以實際耕作的案例作為分享,邀請「宜蘭小田田」吳佳玲和「埔里內埔農業後援會」的張森葳和我們分享實際參與農村的過程和經驗。第三個階段為一個啟發,若是年輕人想要在農村裡扎根養活自己,有哪些方向可以嘗試,邀請「土溝優雅農夫田園野趣」執行長魏婉如和「美濃愛鄉協進會」的成員張卉君分享他們在農村社區裡面所做的事物,以及指出一些年輕人一開始可以嘗試的方向,對於未來想要朝向農村發展的年輕人都是很好的建議。 而第四個階段為綜合座談,讓大家各自提問以及做一個總結。



請跟著我下鄉-書寧

   請跟著我下鄉是書寧部落格的名稱,書寧分享這兩三年在台灣各地農村環島打工換宿所看到的經驗,她也在找尋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想要在農村裡過她理想的生活,雖然她目前沒有答案,但是她看到各地的農村都有長出一些屬於自己特色的地方,有新的農村特色出現。她看過有農人種有機無毒的蔬菜,可以多量又可以穩定的出貨,這農人運用各種新知識,採用各家農法混合出合適自己的栽種方式,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而在雲林也有一群年輕人雲林三小棟,整理廢棄的閒置空間,幫忙農人賣菜,辦理農民市集,讓人們有更多機會可以接觸、支持在地的小農;在美濃也有阿南達瑪迦公益基金會,讓人們在農村生活可以朝向心靈層面發展;陽明山的野蔓園、宜蘭小田田、南澳自然田、土溝等,都有她的身影經過,親眼看見了農村有各種可能性,從音樂、寫作、藝術、種菜、市集、消費、社區到靈修,農村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可能。 

        這樣一個不斷遊蕩的年輕人,她可以做什麼?她看見台灣各方農村不斷長出的新芽,當有年輕人說他不知道該如何在農村裡過生活時,她可以舉出各方她所看見、經歷過的實際經驗給年輕人建議,可以鼓勵青年入鄉或指引方向,她同時也代表一個網絡,因為實際到各地所累積的人脈和網絡,不可忽視的是她也可能是去串連台灣各地農村青年的人,另外因為她到了各地,分享她在其它異地所見所聞,提出了建議、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透過她的分享能夠讓更多人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

  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願意對農村付出這樣的厚愛,她是書寧,願意投注兩三年的時間不斷去親近農村,值得我們再去思考,台灣的農村是否有新的希望可以被看見。也期待她之後能夠將她的所見所聞整理成文字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期望有更多人在農村裡頭找到適合自己的理想生活。  

台大穀雨社-傳鎧

  台大穀雨社的傳鎧,分享穀雨社在校內所關注的一些議題。他提到台大的學生多半都來自北部的學生,也就是多半住在都市裡的孩子,從來或甚少接觸過農村,因為在求學的階段多半不是上課、補習、課輔等為了考上好的大學,即便是來自農村裡的孩子,也甚少關心自己的家鄉,關心自己的家鄉從來就不是在學生時期會出現的字眼。

  關於穀雨社,他們這樣稱呼自己「從校園到田野,關心台灣鄉村議題的青年社群」,他們關心台灣的農村議題,除了社會運動的時候要上凱道去抗議,他們真正要做的是做為一個橋梁,是學生與社會的橋梁、是校園內與校園外的橋梁、是都市與農村之間的橋梁。


  透過穀雨社的安排,讓學生們能夠實際進到農村的生活場域裡頭,去體會或瞭解農村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下田、農事、勞力、做飯、過夜,體驗在農村裡頭的生活。為何要用體驗這個字?因為這是要讓從未接觸過農村的學生能夠知道,這座島嶼上有人是用不一樣的方式在過生活,這點很重要,有很多學生過去很少有機會接觸農村,這麼做可以幫助他們未來在發展的時候,不會認為都市是唯一的選擇,也不會只用都市的角度來評斷農村的好壞。有這樣的機會,學生們可以回到自己的故鄉。重新認識自己的故鄉,要留在都市或留在農村成了一門課題。

  另外,穀雨社還有讀書會,因為還是學生,可以透過讀書的方式分享案例或知識,以及在分享的過程中,因為每個同學過往經驗不同,所產生的辯論是一種對知識驗證的過程,有人反對你的看法,並提出他的看法時,可以修正自己或讓自己再去思考自己所認為的事情是否合理;因為讀書會的關係,有了彼此證辯的過程,對學生來說都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有興趣接觸農村議題的夥伴,可以上台大穀雨社的部落格,裡面有一疊厚厚的書單,從簡單到很深的書目都有,歡迎大家可以多多利用,幫助自己累積對農村的認識,當然更重要的是透過實際的參與,去農村走一遭。

宜蘭小田田-佳玲 



  在2012年的時候,一群熱血又愛吃台灣米的年輕人,因為參與「台灣農村陣線」運動並且關心農村,想向知名返鄉青年賴青松「學種田」,遂在賴青松引介之下,在宜蘭員山租了兩分地,替田地取名「宜蘭小田田」。

  佳玲目前是宜蘭小田田的田間管理員,獨自管理九分多的田地。她的薪水來自跟她下訂單買米的人所支付,這是一種共同承擔風險的穀東制,想要吃好米的人下訂單,農夫再開始耕作,等到收成的時候,再按照穀金的比例分給下訂單的人,剩下的自己吃或販賣。而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穀東們與農人是共同承擔天災的風險,若是遇收成不好,可能買到的米會變少,可是這當中有幾個重要的點就是,你是與農人直接購買,你是支持農人友善耕作的理念才購買,你與農人共同承擔了風險減低農人的負擔,所以穀東與小田田,不只是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關係,而是休戚與共的好朋友。

  聽佳玲娓娓道來自身的經歷,當初與大家一起在宜蘭小田田務農時,感嘆農村是「最熟悉又陌生」的所在,雖然大家剛開始在做的時候都沒經驗,卻因為自己小時候做過一些農事,所以手腳硬是比別人更快,這時才發現自己,原來自己留有農村的血液。出身自雲林的農村,但是從小父母就會威脅她說「讀冊讀高一點」,不然就要留在家裡種田,可以看出種田對長輩們來說是負面的觀感,甚至可以拿來做為一種威嚇的手段。但是那與大多數的台灣農村一樣,所有的父母都會希望孩子好好讀書,將來在城市能夠有好的工作,永遠不要再回到農村,農村父母們不斷的把孩子送離家鄉,我們不禁好奇,那個年代台灣的社會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雖然從小在家必須時常幫忙農事,父母卻從來不曾認真「傳承」務農知識給她,直到後來,她在宜蘭耕作小田田的時候,被推舉當田間管理員,長駐宜蘭,那時她碩三,毅然決定休學,退掉台北租屋,來到宜蘭全職顧田,當初瞞了父母很久,後來竟然是在電視上被父母知道,後來意外地父母竟然認真與她談論農相關的經驗和知識,更進一步關心她種米種的如何,米賣得好不好,讓她非常感動,而她也訴說著自己體內流的是農家的血液。

  現在她除了用穀東制的方式種田,同時也幫周邊鄰田的陳阿公賣米,也非常好吃,如果有興趣想要到宜蘭小田田去認識的話,小田田有提供打工換宿,去那邊親自下田幫忙,之後採收時也可以吃到自己耕作的米,用身體去認識什麼是粒粒皆辛苦。

有興趣訂米的或加入穀東都可以打以下電話詢問,支持友善耕作的小農
小田田工作站:03-9220412
田間管理員:吳佳玲 0987762621

請跟著我下鄉部落格:http://daibasong.blogspot.tw台大穀雨社部落格:http://rural-practice.blogspot.tw宜蘭小田田部落格:http://two-little-field.blogspot.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